《自然》新闻特写:COVID-19爆发减缓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赶超美国
2020-06-04 20:35:09
  • 0
  • 5
  • 1

风云我辈之漫步科研路-头条号

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正迅速赶上美国,但是由于疫情影响,中美关系开始紧张,中美之间的科学交流受到严重影响。昨日(6月3日)《自然》杂志新闻特写专栏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疫情很可能减缓中国科学研究发展速度,而美国也会因为中国留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减少而遭受巨大损失。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当COVID-19爆发前,中国几乎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科学基金资助国,而两年前,中国已成为最大的科学论文生产国。中国还通过向其他地区提供研究生和博士后学者,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发展,这些人现在每年有数十万之多。 但是新冠疫情使得其他国家减少了在中国的科研经费和严重挤压中国学生到其他国家的渠道,从而减缓了中国的发展势头。在美国,研究人员担心大流行将加剧中美紧张局势。这一冲突导致两国关系出现裂痕,阻碍了一些合作,降低了美国对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吸引力。然而,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表示,这场大流行导致许多人接受了虚拟交流的方式,而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加强国际科学联系。

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学家王义芳说:“像很多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正面临着大流行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这肯定会对科学研究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资金将会减少,项目将会推迟。一些大学已经宣布削减经费。例如,教育部给无锡江南大学的研究预算到2020年将减少25%以上,其他大学也面临着类似的削减”。上海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科学政策科学家唐力说,全面削减政府在高等教育上的支出是很有可能的,不过削减的水平和范围可能因地区、大学和领域的不同而不同。

美国大学尤其容易受到来自中国学生数量下降的影响。据纽约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数据,中国学生占全国100多万本科和研究生国际学生的三分之一,2018年,他们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接近150亿美元。根据该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近90%的美国大学预计今年的国际学生人数将会下降。美国大学预计校园国际学生人数将减少16%,其中中国学生可能占最大比例。维也纳奥地利理工学院(Austr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创新动力的托马斯•舍恩盖尔(Thomas Scherngell)表示,尽管这可能会损害美国的科学,但中国可能也会遭殃。他说,这是因为中国从参与国际研究合作(主要是将研究生送往国外)中获得的好处要远远多于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会回到中国,带来了高度相关的知识。他表示,那些不回国的学生通常通过联合研究活动的形式,与他们的中国学术渊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是第一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但是比许多其他国家更快地控制了疫情蔓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学生可能无法或者可能不想去那些没有像中国那样控制病毒的国家。Muming Poo是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也领导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某个实验室超过十年。他认为疫情对去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因为中美的政治紧张局势,他预计前往美国的研究生数量会大幅下降。他说,他所在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很少申请美国的博士后职位,这与前几年的情况有很大变化。学生出国读研或博士后研究的需求并不像10年前那么高,因为中国许多研究实验室的质量现在与西方最好的研究型大学相当。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变化是否会持续。在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科学政策的薛澜说,任何抑制出国意愿的因素都可能是短暂的。因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

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科学前景是好的:中国将很快设定一个远大目标,到2035年,中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达到这一目标。另外,总部位于深圳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Vanke)最近向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捐赠了53亿元人民币(合7.5亿美元),成立了一所公共卫生学院,最初的重点是COVID-19研究。这是对中国科学发展极为有利,更多的公司可能会效仿。

中国国内外的科学家都对大流行之后国际合作前景感到担忧。这可能重塑中国学者未来在前沿领域合作的格局。俄勒冈大学尤金分校(University of Oregon in Eugene)专门研究中美关系科学技术的研究员理查德•萨特迈尔(Richard Suttmeier)警告称,科技合作和教育交流的政治条件正在迅速消散。2019冠状病毒病可能永久改变世界。不过,互联网通讯的便利和在网上举办一些国际会议的趋势可以保持活跃的科学交流,使中国的科学不会变得孤立。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522-2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